楊梅的味道
發(fā)布時間:2024-11-05 閱讀:
“端午節(jié),楊梅紅出血”,這是江南民間流傳的農諺,意思是說端午節(jié)到了,楊梅成熟了。人間六月水果熟,最是山鄉(xiāng)楊梅紅。每每農歷五月,端午前后,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江山大巒口的楊梅來。這里的楊梅雖然比不上浙江余姚、慈溪和仙居的優(yōu)質精品楊梅,但也是早年從慈溪引過來的優(yōu)質品種,果品也相當不錯,又紅又甜,不比余姚慈溪楊梅遜色。更讓我忘不了的是,那些年為了山鄉(xiāng)楊梅紅,我曾與鄉(xiāng)村干部們一起努力過,為之付出過,那酸酸甜甜的楊梅味道似乎還殘留在我的味蕾里。
———題記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qū)鄉(xiāng),過去屬于江山廿七都深山區(qū),因地處大山溝,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又是東坑溪匯入廿七都溪之口,故名大巒口。當時全鄉(xiāng)人口5400多,距城50多公里,一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繞著峽口水庫往里拐過九曲十八彎。公路不窄不寬,兩車剛好能夠交會。進山時,左邊是石壁,右邊是水庫,許多人坐車不敢往右看,那深不可測的水庫,會讓你提心吊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約半小時行至水庫尾,便是大巒口。如果會暈車,那進出一趟大巒口定會把你整的頭暈目花,嘔吐不止。
就是這樣一個偏遠的深山區(qū),早在八十年代末,鄉(xiāng)里為尋求農民脫貧致富門路,經過考察論證,決定因地制宜發(fā)展楊梅生產,并從省農科院和黃巖等地引進楊梅苗。通過宣傳發(fā)動,任務到村到戶,政府的號召,村民的意愿,激發(fā)了村戶種植楊梅的積極性,當年全鄉(xiāng)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面積之多規(guī)模之大在全市之首,一時成為江山的楊梅之鄉(xiāng),主要是荸薺種和東魁兩個品種,荸薺種占多數。昔日種下楊梅樹,期待早結致富果。
可不知何故,楊梅種下三五年,只見長樹不見果。一棵棵高大的楊梅樹,一片片茂盛的楊梅林,好端端的樹干綠油油的枝葉,本應到了楊梅盛產期,卻找不到幾個能吃的楊梅,那些楊梅種植戶個個都急了,紛紛疑問:到底是何原因呢?村民的急難愁盼,變成了強烈的呼聲。當時的鄉(xiāng)政府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苦于缺乏懂得楊梅生產的技術員,一時束手無策。
就在村民們一籌莫展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政府“撤擴并”機構改革開始了。這次改革,波及到我,使我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1992年5月,我所在的峽口區(qū)公所,作為縣級派出機構也被一刀撤掉,區(qū)機關干部實行重新分流安排。峽口區(qū)9個鄉(xiāng)鎮(zhèn)除了一個集鎮(zhèn),其余全是山區(qū)鄉(xiāng),當時只撤并了一個鄉(xiāng)。大巒口鄉(xiāng)地處轄區(qū)深山區(qū),鄉(xiāng)政府行政區(qū)劃保持不變,但鄉(xiāng)黨委政府領導班子重新組建,班子成員從有關鄉(xiāng)鎮(zhèn)交流分配而來,正是所謂的來自“五湖四海”。
那年我28歲,被調進深山大巒口,擔任鄉(xiāng)黨委宣傳委員,領導找我談話,說明組織意圖,你是年輕干部,要到山區(qū)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和我一同調進大巒口的還有一位人物,就是后來讓楊梅結果的水果技術員王新建同志。新班子到任后,適逢楊梅即將成熟時。在走村訪戶中,聽到反映最多呼聲最高就是楊梅生產問題,村隊干部和村民們紛紛要求鄉(xiāng)政府領導幫助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這是事關全鄉(xiāng)農業(yè)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的經濟問題,更是關乎百姓增收的民生問題,切不可忽視,也不能小視,鄉(xiāng)黨委一班人形成了共識:楊梅無小事,難題要破解。“不能眼看楊梅光長樹不結果”,“要千方百計攻難題,盡早讓楊梅有收益”。書記鄉(xiāng)長每次在大小會議上都反復重申這兩句話。村民們明顯感覺到,這回鄉(xiāng)領導真的是急了。
難題靠技術,技術需人才。這時人們都把目光聚焦在鄉(xiāng)水果技術員王新建身上,鄉(xiāng)黨委政府領導毅然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王新建何許人?他真有這么大的本事嗎?提到王新建,有必要作簡要介紹。他原是區(qū)干鮮果輔導員,撤擴并前曾經在浙江農業(yè)大學園林系果蔬專業(yè)專修過一年半,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了包括楊梅在內的果蔬種植和管理技術,是對口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當年大巒口發(fā)展楊梅生產,也是他帶隊到余姚慈溪及黃巖等地考察學習、取經落地的。正是看到王新建具有這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組織才有意做他的思想工作,安排他到大巒口工作。
沒想到,一到大巒口,難題就上手。剛滿38歲的王新建,意氣風發(fā),渾身是勁,他二話沒說,就一頭鉆進了山中楊梅林?撮L勢,問果農,找問題,只有摸清底數,才有應對之策。當時可以有三套技術方案選擇,經過比較,最終他還是提出施用多效唑。據他回憶,當時他在東坑、葉家洋等村選取了10戶果農進行試驗。結果試驗一舉成功,看到自家的楊梅樹第一次掛滿了紅彤彤的楊梅,這些村民高興地笑了。“多謝鄉(xiāng)政府領導!多謝王技術員!”,東坑村干部群眾的謝意發(fā)自內心,王新建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試驗成功,證明王新建的技術方案對頭。于是,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就在在東坑村召開了楊梅生產管理現場會。全鄉(xiāng)10個村村主任、技術員和楊梅種植大戶及駐村干部60多人參加,會上王新建進行面對面的技術培訓,他要求種植戶根據不同長勢,按標準施肥和多效唑激素。對提出的疑問,王新建不厭其煩地解答輔導。半天時間的現場技術培訓,通俗易懂,效果明顯,大家都基本掌握了技術要領。次日他還深入東坑、大巒口、葉家洋等重點片、戶進行現場示范,鄉(xiāng)農辦還印發(fā)了3000多份技術資料給農戶。
提起多效唑,王新建記憶深刻,非常熟悉。他說這是植物生長的調節(jié)劑,具有延緩植物生長、抑制莖稈伸長、縮短節(jié)間、促進植物分蘗、增加植物抗逆性能,提高產量等效果。多效唑適用范圍廣,常用于水稻、果樹、油菜等作物,效果顯著,一般農作物的用量不大。但楊梅的用量較大。王新建按照楊梅種植面積測算,然后到農資部門購買,部門經銷負責人聽到他報出的數字時,一下被驚呆了,對方硬說王新建搞錯了,沒有這么大的數量。王新建只得反復解釋,對方才相信。而當時確實沒有這么多的庫存,部門領導很重視,想辦法到外地調購了一批多效唑,以滿足大巒口楊梅管理的需要。對此,王新建深有感觸,他說那些年鄉(xiāng)政府把楊梅產業(yè)作為鄉(xiāng)民的致富產業(yè)來抓,他身為技術員,自然不敢懈怠,每年在楊梅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他都要開展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從如何使用多效唑到施肥、剪枝、梳果等環(huán)節(jié),他都要通過現場指導或召開廣播會等形式,將這些管理技術傳授到位;貞洰斈昴嵌谓洑v,王新建無限感慨地說,幸虧當年領導重視部門支持,尤其是江山科委還出錢支持購買多效唑,確保了需求。他記得那時多效唑的價格也不低,村民自費購買有壓力,但村民們也懂得要讓楊梅有產出,必須舍得化投入。
大巒口的楊梅紅了!從1993年開始連續(xù)四五年,楊梅連年喜獲大豐收。人們奔走相告,紅遍市內市外。每年端午節(jié)前夕,那一樹樹楊梅,碩果累累,紅透欲滴,慕名進山采摘楊梅的山外客人,絡繹不絕。鄉(xiāng)政府門前的那條公路邊,變成了臨時的楊梅市場,地上擺起了一條楊梅長龍,那一籃籃一筐筐鮮紅的楊梅,讓人滿口生津,真是望梅止渴。行人路過,熱情好客的村民會招呼著,“先嘗嘗吧,我的楊梅很甜的”。拿一顆,放嘴里,輕輕咬,鮮甜帶酸的楊梅汁就直抵味蕾,頓時讓你神清氣爽!
楊梅紅了大巒口。楊梅成熟的季節(jié),大巒口人來人往,原本寂靜的山鄉(xiāng)變得人聲鼎沸,異常熱鬧,這個進入廿七都其他三個鄉(xiāng)的入口處,因楊梅而興,因楊梅而熱,這下可忙壞了十字路口及拐彎處的兩家飯店,大老遠就能聞到飯店里飄出來的菜香味。那段時間鄉(xiāng)政府大院里也顯得特別熱鬧,鄉(xiāng)領導也繁忙起來,主要是忙于接待一些部門領導和相關客人。我知道,大巒口的這份熱這份鬧是楊梅帶來的,我也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看到山鄉(xiāng)楊梅紅,大家心里很激動。我清楚地記得,當年為了山鄉(xiāng)楊梅紅,鄉(xiāng)黨委政府一班人確實操了不少心,化了不少力氣,從主要領導到駐村干部,特別是技術輔導員王新建,付出更多。那些年他不知開了多少次會,不知爬了多少次山,不知曬下了多少汗,大巒口楊梅豐收,他是功不可沒。王新建說,那時的楊梅行情好,每斤能賣兩元,年輕會跑的村民坐車運到山外集市上或者江山城里賣,年紀大不想動的就在家門口賣,一大籃楊梅的收入,可低他的月工資。這個收入是可觀的,村民辛苦勞動,楊梅豐收能增收,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
當時作為宣傳委員的我,其任務和職責就是如何搞好對外宣傳報道工作,講好大巒口楊梅故事,傳播楊梅好聲音。到任第二個月,1992年6月,看到鄉(xiāng)里致力抓楊梅管理的情景,我就寫了一篇《楊梅交了“科技運”——喜看大巒口鄉(xiāng)狠抓楊梅生產的科技管理》的新聞稿,刊登在地級市黨報《衢州日報》上。通過一年多狠抓科學管理,第二年看到楊梅喜獲豐收,我又寫出一篇《科技,神奇的魔力——大巒口鄉(xiāng)千畝開花不結果的楊梅掛果累累》的新聞稿,再次刊登在《衢州日報》二版頭條上。經地級黨報宣傳,大巒口楊梅的名聲在外了。至于本市的新聞單位,報紙、廣播和電視臺記者紛紛進山采訪報道,宣傳就更加到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樣,我也為山鄉(xiāng)楊梅宣傳盡心盡責了。
正當大巒口楊梅紅極市內外時,不料老天爺卻不開恩了。楊梅總是與梅雨相生相伴。那時最頭痛的就是,楊梅上市之時,恰逢雨水集中之日。記得有一年,正是楊梅紅滿枝,老天忽然下大雨,一下就是一個多星期,而且降雨量很大,峽口水庫看去煙雨蒙蒙,水位很快升高,東坑溪山洪暴發(fā),溪水暴漲,溪面急流滾滾,洪水夾雜山石,發(fā)出轟隆隆的響聲。不一會兒,洪水漲到學校附近的路面,道路很快就被沖毀。我們一邊飛跑,洪水如猛獸緊跟而來,道路不斷地坍塌到水里,那個險情至今難忘。
“楊梅出,路沖鐵(方言是斷的意思)”,鄉(xiāng)黨委書記既感嘆又無奈。山區(qū)的一場暴雨,往往是毀滅性的。洪水不僅要沖毀鄉(xiāng)村交通要道,還要造成山體滑波塌方,許多楊梅樹也要遭受其害,不是被山洪沖倒,就是被大風刮斷樹枝?购閾岆U,恢復生產又成為我們重中之重和當務之急,而難度最大是道路修復,資金需求大,鄉(xiāng)里財政困難,書記鄉(xiāng)長要到交通部門去爭取支持。道路不通,寸步難行,這山上的楊梅就運不出去,那真的只有在望梅興嘆了。回顧那些年,為了山鄉(xiāng)楊梅紅,我們很努力,有了楊梅紅,我們更沒消停過。因為我們清楚,山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山鄉(xiāng)村民的增收,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的。
我在大巒口鄉(xiāng)工作了四個年頭,于1996年1月調出大巒口,調入市機關工作?梢哉f,這4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值得懷念的4年,我參與了大巒口的發(fā)展和建設,見證了楊梅紅的全過程。我覺得,這4年是大巒口最紅火最輝煌的時期。人們一提大巒口,便想到那里的楊梅,一說到楊梅,就知道在大巒口,楊梅已成大巒口的代名詞,兩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雖然調離大巒口,但我還是心系楊梅紅。一些老同事每年還會把楊梅寄到城里來,送我品嘗,讓我非常感動。這樣的光景大概持續(xù)了10多年,直至2005年撤鄉(xiāng)并村。大巒口鄉(xiāng)并入峽口鎮(zhèn),成為鎮(zhèn)里的一個村,從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又過幾年,市里又在山區(qū)力推下山脫貧,要求整村搬遷。大巒口村民陸陸續(xù)續(xù)走出了大山,到就近的平原集鎮(zhèn)安居樂業(yè)。村民下山了,楊梅失管了,鎮(zhèn)村兩級也有所忽視了,而楊梅的產量質量自然受到了影響,曾經出現過只聞其名,少見楊梅的情況。再后來,峽口鎮(zhèn)黨委政府領導或許意識到,大巒口楊梅這張名片還不能丟,又開始重視起來。繼續(xù)在楊梅的宣傳促銷方面做文章,每年楊梅采摘季,鎮(zhèn)里連年舉辦大巒口楊梅文化節(jié)活動,以梅為題,以會促銷,以節(jié)聚人,帶動了大巒口的山鄉(xiāng)游和農家樂。一度淡出人們視線的深山大巒口,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鄉(xiāng)已撤,人已走,留守的村民已不多,但楊梅樹還堅守在這片青山上,如同一位位老人在守護山林,對養(yǎng)育自己的大山充滿了無限的眷戀。那些楊梅樹汲取著荒野山地的滋養(yǎng),在春夏秋冬里經受雨雪風霜的洗禮,繼而變老變枯,當年的風光已然不再,如同那些楊梅種植村民,伴隨著楊梅的興衰也慢慢變老了;蛟S,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象吧。我離開大巒口28年了,真是有點機緣巧合。28歲那年,我走進深山大巒口,一晃就是28年!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巧合,而是人生的一大輪回!當年調進大巒口,心里還有些不快,以為自己走了彎路,如今細想,還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我與大巒囗的情結,除了楊梅的發(fā)展史,還有一位村民朋友的友情相約。他是大巒口村村民蔡位國,我調進大巒口鄉(xiāng)時,我們就相識了。他為人樸素樸實,雖言語不多,但勤勞能干,熱情待人。他家的自留山種的楊梅,長勢很好,果品優(yōu)質。后來,他還承包了村里的茶葉山,加工的春茶綠牡丹和碧螺春,是上等的名優(yōu)茶。他還當過多年的村干部。總之,位國是一位優(yōu)秀的山村多面手。我們之間保持著兄弟般的友誼。自從我調出鄉(xiāng)里至今,一直保持聯系,走動似走親。每當楊梅紅艷采摘時,我都會如期而約,有時他邀我,有時我主動。主要看看老朋友,聊聊家常事,他的老屋就在老鄉(xiāng)政府門口的公路邊。而新房則搬遷到峽口集鎮(zhèn)。開始那些年,我還要到他山上去親手采摘些楊梅,后來就懶得去。就坐在他家門口,然后泡上一杯他自己做的春茶碧螺春,喝一口,聞一聞,那股熟悉的清香沁入心脾了。楊梅只是一個由頭或借口,也是一種念想罷了,其實年齡大了,也吃不了幾個楊梅果,我是怕酸的,大都泡了楊梅酒。我想,倘若沒有這么個酸由頭,人的惰性恐怕就會阻礙你走動。所以還是要奔著楊梅去,目的是會會老兄弟,說說過去事。
鄉(xiāng)村六月芳菲盡,唯有楊梅紅滿枝。又到一年楊梅紅,不由得讓我想起大巒口的楊梅來。過不了多久,大巒口的楊梅應該熟透紅艷了吧,山里的位國一定也在等我進山吧?諝庵幸欢◤浡鴹蠲飞缴巷h來的酸甜味。原來大巒口楊梅的味道,是山的味道,風的味道,樹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還有時間的味道。這些味道,自然已經和大巒口的鄉(xiāng)情、念想、懷舊、堅守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讓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有時,我也不知道,自己魂牽夢繞的是大巒口,還是大巒口的楊梅了。因為這楊梅,這山鄉(xiāng),留下我曾經追求過的夢想與期待,曾經分享過的豐收與喜悅,還有離開后的留戀與念舊,都印記在漫長歲月的時光里,是那樣的歷久彌新,無法忘懷。
我終于相信了一個記憶的偉力,那就是“年輕時的經歷,便是年老時的回憶”。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麥收時節(jié)憶童年
- 老家的麥田,是我童年的樂園。五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沉淀在漫長的歲月里,珍藏于記憶的長河中。
- 11-05
- 楊梅的味道
- “端午節(jié),楊梅紅出血”,這是江南民間流傳的農諺,意思是說端午節(jié)到了,楊梅成熟了。
- 11-05
- 心情
- 宋朝詩人陳師道有一首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 11-05
- 感恩的心
- 自己年紀老了,凡事轉瞬就忘,可小時候那件受人恩惠的事兒,卻永遠銘刻在心。
- 11-05
- 先管好自己
- 一次,幾個親戚在一起談論起兒女和親家關系。
- 11-05
- 海邊遐思
- 與眾朋友一同赴海濱避暑,熟悉的人,熟悉的地兒,熟悉的事兒;或信步沙灘,戲水耍笑;或面對大海,無限遐思......
- 11-05
- 心目中的三姑
- 三姑離我們而去了,在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
- 11-05
- 馱煤炭
- 在我們老家平山,有這樣一句俗話:“平山不平,井陘無井”。想了想,平山不平,不假,境內有山,有坡,有丘陵;可若說鄰縣井陘無井
-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