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承民族文化之基,精神是塑民族心質(zhì)之體。2024年7月8日—17日,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赴蕪湖市紅梅社區(qū)“紅梅綻古韻”本科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蕪湖紅梅社區(qū)開展普通話推廣、兩字一畫比賽、新四軍精神宣講、家風家訓家教宣講等系列特色活動。
百年征程擔使命,青年支教映初心。此次實踐團隊成員旨在通過支教課堂提高語言文化素養(yǎng),助推民族復興;弘揚鐵的新四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傳承家風德育,沿襲傳統(tǒng)文化譜系。
推廣普通話:加深民族文化認同
團隊成員教導小朋友讀繞口令 葉文慧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團隊成員以注音、找錯字、繞口令等一系列趣味練習引入課堂,推廣現(xiàn)代普通話普及。對讀音和字形的認讀和辨誤是形成普通話系統(tǒng)認知的重要方式,在上課過程中,小朋友們積極互動,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對普通話的誤認和誤讀之處,表示下課后將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細節(jié)。
推動普通話的普及,不僅能夠增進孩子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還是實現(xiàn)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在繞口令環(huán)節(jié)中,小朋友們表現(xiàn)出對普通話的極大興趣。在小朋友們稚嫩的朗朗讀聲中,以讀音會意,以文字傳形,普通話作為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文化載體,潛移默化地以古通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啟蒙。
練習兩字一畫:感受書法精神內(nèi)涵
小朋友們正在練習書法 張方如攝
團隊成員對硬筆書法進行介紹,硬筆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的技巧,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傳承。隨后,團隊成員帶領小朋友們進行硬筆書法練習,橫、豎、點、撇、捺,小朋友們專心致志地寫下一筆一劃,整個課堂安靜而沉浸。從古至今,書法都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式,而在新時代,書法更被賦予了承續(xù)傳統(tǒng)藝術和展現(xiàn)新精神、新氣象的雙重使命。
宣講新四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譜系
老師向小朋友們宣講新四軍精神 張方如攝
“傳承新四軍精神,堅定鐵的信仰。”團隊成員開展新四軍精神宣講課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標題。團隊成員以對英雄故事的詢問作為開篇,激起小朋友們的活躍熱情,王二小、邱少云、劉伯承、狼牙山五壯士……眾多革命烈士的名字在課堂上回響。團隊成員通過講述英雄事跡和一系列紅色文化知識,在小朋友們嚴肅認真的傾聽中,引出宣講主題:牢記新四軍精神。
團隊成員沿溯新四軍的發(fā)展歷程,講述這支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的隊伍的戰(zhàn)斗歷史,聚焦葉挺、項英等革命人物的英勇無畏,從而介紹新四軍的精神內(nèi)涵。除此之外,團隊成員還用VR視頻帶領小朋友們走進淮南新四軍紀念林,在這片精神的高地、紀念的載體中,小朋友們深切走近革命紅碑,在新四軍紀念林陳列館中親身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革命烈士的赤血丹心。最后,團隊成員領小朋友們共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激昂年輕的聲音在課堂中久久回旋,籠罩著小朋友們稚嫩而肅穆的臉龐,令人動容。
家風家訓家教:濡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德育
小朋友回答關于家風家訓家教的問題 葉文慧攝
團隊成員為小朋友們介紹了家風家訓家教,并以香港演員溫兆倫的家訓“國比家大,沒有國哪來家?”舉例,講述家訓中寄寓的家國之情與歷史脈絡。此外,團隊成員還提到《顏氏家訓》、岳母刺字等經(jīng)典家風,小朋友們都表示這些故事耳熟能詳,并積極在生活中對父母孝親、對師長敬愛,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家風影響國風,家庭德育就是社會德育。
(通訊員 王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