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藏書散談
發(fā)布時間:2024-10-27 閱讀:
眾所周知,買書是為了讀書和藏書;讀書是為了實踐應用和服務社會,藏書是為了文化延續(xù)和歷史傳承。讀書藏書是所有讀書人根深蒂固的本能。香港首富李嘉誠在《李嘉誠金言錄》中談到他的“讀書藏書”理念:“我不是求學問,而是搶學問;我的知識基本上是靠讀書得來的。先是買來舊書,把讀完的舊書賣掉,再買舊書來讀;可謂買舊書,讀舊書,賣舊書。我不看小說,娛樂新聞也不看,這是因為要爭分奪秒‘搶學問’”。由此可見“讀書藏書”的重要性——“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可以改變世界”!
據(jù)歷史資料記載,世界上曾經(jīng)有過四次重大的書的積累(文化積累),并對世界進程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第一次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文化積累;第二次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積累;第三次是在18世紀中葉發(fā)生的歐洲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中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文化積累;第四次是19世紀中葉產(chǎn)生的馬克思主義(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文化積累。無獨有偶,在我國歷史上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四次重大的文化積累。第一次是漢初時期對先秦文化的整理(文化積累),產(chǎn)生了以《史記》《漢書》等為代表的史學文化巨著,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基礎和歷史走向;第二次是隋唐時期對散佚書籍的收集和新書的編纂(文化積累),它使儒家思想更趨成熟,中國封建制度進一步確立;第三次是宋代的文化繁榮(文化積累),儒家發(fā)展到了理學新高度,產(chǎn)生了許多儒學理論大師和《資治通鑒》等治國實踐的巨著;第四次是明清修書(文化積累),產(chǎn)生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中國文化巨著。據(jù)歷史資料統(tǒng)計,我國自西漢至辛亥革命時期共出書8萬多種;從公元前206年一直到現(xiàn)在,我國在2230年間共出書90多萬種。但在建國僅200多年的美國,其文化積累速度卻快得驚人。據(jù)有關新聞報道,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文獻達8830多萬種,書架長達877公里。據(jù)了解,在美國發(fā)行量最大的三大報紙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每日新聞報》;其中的《紐約時報》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第一大報。據(jù)報道,紐約人喜歡讀書、買書和藏書;讀書是絕大多數(shù)紐約人的業(yè)余愛好;紐約被公認為“讀書人的天堂”,美國則享有“圖書王國”的稱號。短短的200多年,美國就發(fā)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圖書王國”。由此可見,書的積累(文化積累)的方式、速度和取向,是多么的重要!它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國力、國運和未來!
說到讀書,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我喜歡買書、讀書和藏書;工作生活順利的時候,我讀書;工作生活不順利的時候,我讀得更多。可以說,書就是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的伴侶,我的家園。我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務社會;我藏書是為了將重要的、散失的書盡量盡力地保留下來,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積累、傳承、延續(xù)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明。記得在我國的“文革”時期,那時的“地下文學”手抄本流行甚廣;我在那時(上世紀70年代中期)剛好高中畢業(yè)就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到了廣東省粵北山區(qū)一個偏遠貧窮落后的農(nóng)場當“知青”。那時的農(nóng)場條件不好、環(huán)境很差,我們“知青”住在山坡上一排排低矮的磚瓦平房。白天下地干農(nóng)活,挖茶坑、種茶樹、摘茶葉,種菜植樹,種花生、種紅薯等經(jīng)濟作物;晚上回到宿舍,沒有書讀,沒有電視電影,更沒有卡拉OK、旅游玩樂等消遣休閑生活。吃完晚飯,十分寂寞,只好拿起從家里帶來的二胡、小提琴等樂器玩耍一下,自娛自樂。當時的工資較低,每人每月出滿勤才領到18元工資(采取記工分考勤制來確定工資收入),只夠基本生活之用。由于我國“文革”時期絕大部分的文學書籍都被當成“大毒草”給掃除掉了(燒毀了),因而造成文化荒蕪、生活單調(diào)和精神匱乏,這就給了“地下文學”手抄本的廣泛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這些“地下文學”手抄本大多以偵破小說和反特故事為主,先是在城市里流傳,后又傳入工礦企業(yè)和農(nóng)場,最后傳入農(nóng)村,成了城鄉(xiāng)青年爭相閱讀和傳抄的對象。在那些年的文化匱乏時期,那些連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地下文學”手抄本,很快便占領了中國城鄉(xiāng)文化陣地。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我國“文革”時期形形色色的“地下文學”手抄本達100多種,傳抄本的數(shù)量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我上山下鄉(xiāng)在農(nóng)場的時期,曾經(jīng)看過的“地下文學”手抄本有《第二次握手》《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梅花黨》《綠色的尸體》《一雙繡花鞋》等,這些被廣為流傳的手抄本如今大都已經(jīng)公開面世了。從那時起,我就對讀書藏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并形成癖好。
一本書就是一段精彩人生,一個故事就是一壺陳年美酒。我喜歡讀書、讀報、藏書、用報,也喜歡遍訪古舊殘簡,廣采報刊。如今家中藏書雖稱不上“書山報海”,但也足以令人“嘆為觀止”。真可謂讀書最樂,藏書最樂,快樂如仙,樂如頑童。讀書有味身忘老,藏書品味天地寬。清代著名學者張潮在《幽夢影》里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的確如此,如今人們讀書的規(guī)律是:少年“從命”讀書,為學而學,少有悟性;中年“從業(yè)”讀書,學以致用,有所悟性;老年“從容”讀書,輕松自如,多有悟性。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能夠延年益壽。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國外曾經(jīng)有一項研究,專家們挑選了20世紀以來歐美偉人400名,看看其中哪類人壽命最長,結果是讀書人居首,平均壽命79歲。我國也有資料記載,專家們對秦漢以來1308名著名學者的壽命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平均壽命為65.18歲,超過其他職業(yè)人員的平均壽命。讀書是一劑良藥,不但可以醫(yī)愚,還可以治病。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南宋詩人陸游高壽85歲,他的長壽之道中有一條就是讀書,他還用自己的詩為別人治。“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輩,吾詩讀罷自醒然”。那位老翁按照陸游的囑咐,沒有服用川芎、白芷之類的中草藥,而是靜心朗誦陸游的詩,數(shù)日之后,果然康復。不過,也有人擔心讀書用腦會影響健康。事實恰恰相反,多讀書,多用腦,腦子會更靈敏,更清醒。當然,讀書要適度;如果終日埋頭讀書,廢寢忘食,不注意勞逸結合,那是會有損健康的。
再說藏書。一般來說,藏書要經(jīng)歷“三境界”。第一境界:量的滿足。剛剛涉足藏書的人,容易饑不擇食,無論精粗。一到書店,宛如餓虎下山,傾囊買書,分文不剩。如果能做到收放自如,適可而止,則可進入藏書第二境界:質(zhì)的講究。當藏書積累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對書籍有了自己的挑剔,知道什么是好書,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書。這時候,他袋子里的錢未必比以前多,但決不會比以前那樣容易出手,只是到了該出手時才出手。他在琳瑯滿目的圖書面前,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面對往日的誘惑,不動心,不動搖,不見所欲,其心不亂。這時,他就開始慢慢進入藏書第三境界:藏以致用。他買書的嗜好,又有了變化,他可能會集中收集某類書籍,眼光從以前的散漫無序,一變而成為神情專注;他只對自己心儀的某一類書兩眼放光,而對其他書則熟視無睹。那些心儀的書正是他所要研究的對象。這使我想起了美國著名的藏書“三不要”理論:第一,除非你喜歡,否則不要去買;第二,除非是第一版書,否則不要去買;如果有不同的版本,則要買第一次發(fā)行的版本;第三,除非這本書處于最佳狀況,否則不要去買。這就是美國著名的藏書“三不要”理論。所以,不要為了純粹的投資而買書,因為投資應該放在可兌現(xiàn)的有價證券(股票、基金、債券等)上。買書藏書是為了讀書學習,學以致用;方便工作,服務社會。
總而言之,讀書藏書,持之以恒,可以積累人格力量;藏書用書,服務社會,可以升華人格品位。藏書是品位最高的收藏門類,其傳承歷史、延續(xù)文化的功能最強。史書把“藏書家”稱為“家”,就是沒有“藏畫家”“藏瓷家”之說。在“藏書”中,“古書收藏”是藏書的桂冠,排在最高端,是藏書界的龍頭大哥。因為古書一是傳世量少,二是需要大量金錢,三是要具有廣博的學識背景和特別專業(yè)的鑒別力,還要有廣泛的行業(yè)內(nèi)社交圈。精明人藏書,要由最初的漫無目的的憑興趣收藏,到有意識有目的地聚書,再到作為一項事業(yè)來做,最后發(fā)展到利用藏書來進行學術研究,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心得,為傳承文化服務社會。藏書是一項寂寞的事業(yè),在當今這樣一個爭著“混個臉熟”的年代里,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崇尚張揚、羨慕名人、萬眾追星的年代,更為難得。書是命根子,書是“黃金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畹嚼,學到老,讀到老,藏到老。買書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用書,藏書是為了傳承。只有持之以恒地買書、淘書、藏書、寫書、編書、譯書、出書,不斷上臺階,才有好收獲!
作者:大學生網(wǎng)報 來源:大學生網(wǎng)報
校園文學推薦
- 我愛青山常蔥蘢
- 我家大門南方,209國道邊,有一座二百余畝茂密大山,蔥蘢郁深的綠色,總是令人喜愛。
- 10-27
- 讀書藏書散談
- 眾所周知,買書是為了讀書和藏書;讀書是為了實踐應用和服務社會,藏書是為了文化延續(xù)和歷史傳承。
- 10-27
- 舞臺劇本通稿回位可期
- 過去的2023年,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發(fā)生一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就是把長期游離在外的劇作家納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這個大家庭中來,正式
- 10-27
- 龍?zhí)逗?/a>
- 我敢說,就是樂東本地人,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樂東境內(nèi)的這條龍?zhí)逗印?/li>
- 10-27
- 眷戀一條河
- 常常會想到蒲公英,想它被風吹散,在空中飛舞的樣子,仿佛那飄飛著的不是蒲公英,而是自己。
- 10-27
- 南湖春色
- 最先來到人間的春意,總是被雄踞大地的嚴冬所拒絕、所稀釋、所泯滅。正因如此,每逢這春之將至的日子,人們會格外的興奮、敏感和好奇。
- 10-27
- 朝花夕拾杯中酒
- 我本不喜歡飲酒,所以,至今也品不出酒的個中滋味來,只知道酒入口后是辣辣的。
- 10-26
- 汕尾的海洋文化魅力
- 汕尾,是一座擁有“百島十灘九灣” 的美麗濱海城市。我和幾位友人相約到汕尾度暑假。
-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