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學生針對馬路零工市場的探索調查
發(fā)布時間:2025-04-03 閱讀:
為展現青年擔當,發(fā)揮青年人的使命與責任,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劉開泰、張瑜童、馬月、曾夢潔,社會工作系碩士研究生王玉鳳、夏曉萱、李曉晴、李羽,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本科生丁敏豐圍繞“馬路零工市場的運作邏輯與治理困境”,對濟南市歷城區(qū)全福立交橋勞務市場展開了為期半個月的田野調查。
調研期間,為期了解零工的基本面貌,調研小組設計了半結構式調研問卷,結果篩選,共收集到涵蓋性別、年齡、戶籍、工作狀態(tài)等信息有效問卷252份。同時,調研人員在調研過程中通過與零工實地交流對馬路零工市場和零工們的具體處境有了更深的了解。
調研結果顯示,全福零工以農民工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全福零工多為男性,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全福零工可分為候鳥型零工和旅鳥型零工兩類,體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此外,調研小組對零工市場的運作機制和困境進行了梳理,并為破解馬路零工市場“政策熱、執(zhí)行冷”的治理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這次實踐不只讓小組成員切身體驗了社會調查,更增加了成員對真實生活場域的理解。社會工作系碩士研究生王玉鳳坦言:“這次調研讓我對專業(yè)意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讓我更迫切的想在大學的象牙塔之外為社會出一份力。”在輔助問卷填答之外,她在調查報告中展現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幾乎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超過調研本身的意義,那就是對自身乃至專業(yè)價值的重構。馬路零工市場是一個縮影,但正是每個看似不起眼的縮影組成了整個社會,希望我們能展現青年風采,為社會略盡綿力。”調研小組組長劉開泰如此總結。
此次調研活動為了解馬路零工市場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同時也為完善靈活就業(yè)人員的權益保障體系、推動非正規(guī)經濟的規(guī)范化管理、以及促進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的深度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路。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
- 踐履致遠,共繪制藥工程新藍圖
- 在人福藥業(yè)環(huán)保設施參觀中,學生們深入了解了廢水廢氣處理系統的運作原理,感受到藥企在綠色發(fā)展中的社會責任。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