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與傳播學院探秘昆曲博物館,鏡頭下千年文化記憶的傳承感悟
發(fā)布時間:2024-08-28 閱讀:
蘇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昆曲文化作為蘇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昆曲文化,生動講述昆曲故事,對于全面感受蘇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具有關鍵意義。7月4日,“倷好,蘇州”23日語社會實踐團隊在昆曲博物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
上午十點,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攜帶拍攝設備準時抵達昆曲博物館。踏入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回憶的藝術殿堂,一段關于蘇州與昆曲的獨特記憶也隨之緩緩展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起源于14世紀的蘇州昆山。其前身南戲在元朝末年逐漸衰落后流傳至昆山地區(qū),與當?shù)孛裰{曲調(diào)相融合,最終演變成為昆山腔。明朝嘉靖隆慶年間,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chuàng)新出“水磨調(diào)”,這成為昆曲的前身。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昆曲迎來了爆發(fā)式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桃花扇》、《牡丹亭》、《西廂記》等大量優(yōu)秀劇本,并流傳至今。
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與昆曲相關的演出服飾、古劇本等珍貴文物,了解了昆曲從“昆山腔”“水磨調(diào)”一路演變至今的發(fā)展歷程;緊接著也觀賞了經(jīng)典昆曲曲目《桃花扇》《牡丹亭》《西廂記》等優(yōu)秀劇本的演出,通過切身體驗,深入了解了昆曲的服飾特點與藝術魅力。
聆聽講解并親身觀摩昆曲表演后,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昆曲的拍攝任務。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與演員們精心對接每一個流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昆曲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
盡管拍攝過程充滿了挑戰(zhàn),導演、攝像以及演員們頂著炎炎烈日進行了長時間的拍攝。昆曲博物館和曲園的大部分地區(qū)沒有空調(diào),大家的臉被曬傷了,腳底板也磨破了。但即便如此,憑借著對昆曲文化的深厚熱愛以及講好昆曲故事的堅定決心,團隊成員們依然咬牙堅持了下來。
下午一點半,實踐活動結束,大家離開了昆曲博物館。雖然時間短暫,但昆曲帶給每個人的心靈震撼卻久久難以消散。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將來一定會帶領更多的人來到蘇州、來到昆曲博物館,將此次實踐的拍攝成果盡最大努力展示給更多人。
圖文|倷好,蘇州”23日語社會實踐團隊
審核|沈耀 邱縉
作者:倷好,蘇州”23日語社會實踐團隊 來源:倷好,蘇州”23日語社會實踐團隊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