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華夏非遺,古韻悠長”以線下實踐方式,開展社會活動。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全國多個城市以線下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制作,參觀非遺博物館進行展品講解等活動來宣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非遺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教育、旅游等產(chǎn)業(yè)的融合發(fā)展,讓非遺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二是通過挖掘和利用非遺文化的經(jīng)濟價值,推動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同時,通"/>
一壺風月,千古韻流長
中國青年網(wǎng)無錫8月9日電(通訊員:秦子。┌嗽律涎,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傳承華夏,非遺留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宜興市博物館和鮑明亞紫砂陶藝體驗館進行參觀體驗。為深入了解宜興紫砂壺的藝術特點與文化內(nèi)涵,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實踐隊員首先參觀了宜興博物館,并為游客詳細講解紫砂壺的奧秘,隨后在鮑明亞紫砂陶藝體驗館嘗試制作紫砂壺,旨在洞悉非遺精髓的同時,保護其根脈,傳承其精華,并力促其在新時代煥發(fā)異彩。
紫砂壺,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藝術可追溯至明朝正德年間,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制作原料為紫砂泥。自明朝起,匠人們便以這珍貴的泥料,精心雕琢出一把把壺中精品。五百年的時光流轉(zhuǎn)中,紫砂藝術名家輩出,他們的巧手匠心不僅傳承了技藝,更讓無數(shù)杰作流傳于世,成為了不朽的文化瑰寶。
圖為宜興博物館內(nèi)的紫砂壺展品。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張禾 攝
實踐隊員首先來到宜興博物館。館內(nèi),一件件紫砂壺藝術品靜謐佇立,它們形如古玉溫潤,色若紫云輕繞,線條流暢似行云流水,每一處轉(zhuǎn)折都蘊含著匠人的巧思與自然的韻律。壺身飽滿而不失雅致,壺嘴挺拔有力,壺把設計巧妙,與壺身和諧共生,宛如天成。其形之美,不僅在于外觀的精致,更在于那份超越形體的意境與韻味,讓人在把玩之間,沉醉于那份獨特的東方美學之中。這些杰作,不僅是泥土與火焰共舞的結晶,更是跨越時空的信使,攜帶著古人的哲思與匠人的智慧,輕輕叩響現(xiàn)代人的心扉。每一把壺,都似在低語,講述著那段被歲月溫柔以待的故事,其紫砂泥質(zhì),含蓄而不失溫潤,內(nèi)斂中蘊含著磅礴的力量,恰似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精髓,于無聲處聽驚雷,展現(xiàn)出獨有的東方美學韻味,讓人不禁沉醉。
圖為實踐隊員為游客講解紫砂壺。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張禾 攝
實踐隊員們不僅是探索者,更是傳播者,以滿腔的熱情與專業(yè)的知識,為每一位駐足的游客揭開紫砂壺神秘的面紗。在柔和的燈光下,隊員們的聲音如同潺潺流水,細膩而生動,將紫砂壺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藝術特色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意涵,一一娓娓道來。那些關于匠人精神的傳承、關于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哲學思考,都隨著他們的講述,化作一股股暖流,既有對古老技藝的驚嘆,也有對設計匠心的深深敬佩,空氣中彌漫著對非遺文化共同的尊重與熱愛。
隨后,實踐隊員來到鮑明亞紫砂陶藝體驗館,親身體驗紫砂壺制作這一傳統(tǒng)技藝的非凡魅力。非遺傳承人以其深厚的底蘊和滿腔的熱情,為實踐隊員展示了紫砂壺的制作流程。從最初的打泥開始,每一次的揉捏都蘊含著對材質(zhì)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劃線之際,筆走龍蛇,勾勒出壺身最初的輪廓,那是匠人心中構想的藍圖;圍形、拍打,動作間流露出的是對形體的精準把控與對美的無盡追求;覆蓋之時,則如同為這即將成型的藝術品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引人遐想。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莫過于那精細雕刻的環(huán)節(jié),刀尖游走于泥坯之上,如同舞者輕盈的步伐,每一次落刀都恰到好處,既展現(xiàn)了匠人的高超技藝,又賦予了紫砂壺獨特的靈魂與氣質(zhì)。
圖為實踐隊員在體驗制作紫砂壺。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張禾 攝
在非遺傳承人的引領下,實踐隊員們也親身體驗了整個制作流程。他們發(fā)現(xiàn)制作紫砂壺并不容易。打泥、揉捏、拍打,每一道工序都需傾注全力,汗水浸濕了衣衫,手指因長時間勞作而微微顫抖。劃線、圍形,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要求精準無誤,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更不必提那精細的雕刻,仿佛是在針尖上跳舞,每一刀都需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制作紫砂壺的艱辛,讓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匠人的不易與執(zhí)著。雖然技藝尚顯生疏,但那份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卻愈發(fā)濃烈。
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收獲頗豐,心中滿載對紫砂文化的敬畏與熱愛。這次體驗不僅讓隊員們領略了紫砂壺制作的精湛技藝,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種子。紫砂壺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匠人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見證,值得當代及后世傳承、發(fā)揚。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化作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將紫砂之美帶給更多人,同時也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